当期目录

  • 全选
    |
    基础及应用研究
  • 基础及应用研究
    李梦可, 叶子豪, 张紫竹, 张基珅, 王好锋, 刘怡云, 刘定新, 常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评估微波等离子体技术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潜力,以期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 调节放电参数,优化微波等离子体放电特性;建立大鼠感染性伤口模型,评估微波等离子体对感染性伤口的活体治疗效果。结果: 微波等离子体可以与人体友好接触,并能产生种类丰富的活性粒子,对大鼠感染性伤口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微波等离子体技术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潜力,未来可通过深入研究其抗菌机制和优化治疗效果,发展该技术在运动医学领域的临床应用。
  • 临床及训练实践
  • 临床及训练实践
    沈晓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上肢运动控制评估与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FMA-UE、FMA、BBS及MBI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0月黄石市十五冶精神专科医院收治的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信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上肢运动控制评估与训练系统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上肢关节活动度及握力、捏力、上肢功能及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平衡能力。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两组前屈、外展、握力、捏力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组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两组FMA-UE、FMA、BBS、MBI评分、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RMS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组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上肢运动控制评估与训练系统治疗,能更进一步促进患者上肢活动能力及握力、捏力恢复,并可改善平衡能力,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 临床及训练实践
    刘政, 逄健飞, 周炫孜, 叶禹杉, 杨琳, 刘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木马训练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为膝关节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有效参考。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年9月~2021年9月95829医院收治的木马训练所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膝关节损伤的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共纳入木马训练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72例,其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58例(80.56%),前交叉韧带断裂(含完全断裂及后外侧束断裂)合并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42例(58.33%)。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采用“#”字形全内缝合半月板后根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85.30±6.28分、94.10±9.62分、93.60±5.41分,均明显高于术前Lysholm评分47.68±4.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木马训练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以完全断裂为主,大多合并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手术治疗应重建前交叉韧带,最大程度保留损伤的半月板,恢复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临床及训练实践
    朱春义, 苏娜, 冯雪梅, 苗凯, 郑荣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运动前使用高能量激光对肌肉疲劳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山东体育学院20名健康的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0人。在温盖特试验前进行高能量激光干预,记录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运动后5min、10min、15min、20min时点的血乳酸值的变化,以及运动后即刻、30min、1h的主观感觉等级值。结果: 在运动前进行高能量激光干预,可以加快血乳酸的消除,运动后5min时点两组血乳酸含量有显著差异 (P<0.05)。运动后30min时点两组自觉疲劳程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运动前进行高能量激光干预可以减少血乳酸的产生,并且加快血乳酸的消除,并对主观疲劳感觉的恢复产生积极影响。
  • 临床及训练实践
    张通, 范军, 赵光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民航学生功能性动作筛查与运动损伤风险之间的关联,制定针对性纠正策略。方法: 随机抽取某民航学校43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3个月训练后,根据受伤与否,将学生分为健康组和损伤组。比较两组学生功能性动作筛查评分的差异以及损伤组受伤部位情况,利用ROC曲线图与Youden指数计算学生损伤阈值,计算OR值和RR值,对民航学生运动损伤风险和损伤率进行预测。结果: 计算所得损伤风险阈值为14分,FMS≤14分民航学生的运动损伤风险是FMS>14分者的12.581倍,FMS≤14分学生的运动损伤率是FMS>14分者的8.652倍。结论: 功能性动作筛查评分可作为民航学生体能训练损伤风险预测的有效指标,FMS≤14分的学生易出现运动损伤,应制定针对性纠正策略,降低损伤风险。
  • 临床及训练实践
    王奎玲, 徐萍, 赵胜男, 田瑞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方案治疗特殊作业环境下下背痛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3年1~12月天津康复疗养中心收治的120例特殊作业环境下下背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n=40)、对照A组(n=40)和对照B组(n=40)。治疗组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包括中频电治疗、核心肌群训练及推拿手法;对照A组接受中频电治疗联合推拿手法;对照B组仅接受中频电治疗。三组均持续治疗4w。记录患者一般信息,以及治疗前、后的VAS评分、BPI评分、ODI评分,评估疼痛改善情况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比较干预前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4w后,治疗组VAS评分、BPI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A组(82.5%)和对照B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疼痛改善更显著,生活质量提升效果最佳。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减轻特殊作业环境工作者的下背痛,改善其生活质量。
  • 临床及训练实践
    杨璀灿, 曹惠婷, 刘钰丹, 刘智镕, 余诗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线上瑜伽练习对18~25岁青年女性原发性痛经和经前期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招募30名原发性痛经和经前期综合征的女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开展为期8w的线上瑜伽干预以进行自身对照实验,要求志愿者每周至少练习5次,每次至少15min。结果: 女大学生通过线上瑜伽练习,经前期综合征以及原发性痛经的各个症状的持续总时间、平均严重程度、疼痛程度量表评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主要症状小腹部疼痛的总时间评分与平均严重程度评分分别从干预前的2.30±1.18与2.30±1.18下降到了干预后的1.87±0.90与1.63±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从干预前的4.23±2.05下降到了干预后的3.23±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线上瑜伽练习有助于改善青年女性经前期综合征和原发性痛经症状,并能缓解精神紧张,提高睡眠和生活质量。
  • 临床及训练实践
    李冰洁, 赵磊, 闫闪, 刘瑞婷, 徐团结, 李媛媛, 谢素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术后患者运动恐惧的潜在类别特征,并分析ACLR术后患者运动恐惧不同类别的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于2024年第四季度(10月1日至12月31日),采用便利抽样法,从河南省4所三级甲等医院中选取接受ACLR的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恐动症评估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及自我效能感量表,通过多维度测评收集数据。运用潜在剖面分析探讨ACLR术后患者运动恐惧的潜在类别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337例。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ACLR术后患者运动恐惧可分为低运动恐惧-稳定组(22%)、中运动恐惧-回避组(45.8%)、高运动恐惧-不稳定组(32.2%)3个潜在类别。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照护情况、疼痛分级、家庭关怀、自我效能感水平是ACLR术后患者运动恐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ACLR术后患者运动恐惧存在明显异质性,分为低运动恐惧-稳定组、中运动恐惧-回避组、高运动恐惧-不稳定组3个潜在类别,受文化程度、照护情况、疼痛分级的影响,同时与家庭关怀、自我效能关系密切,建议医护人员根据各类别患者运动恐惧特征实施个性化干预措施,降低患者运动恐惧。
  • 临床及训练实践
    赵珂, 张萍, 李勇啸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10~2024年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的1527篇体医融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该领域研究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研究表明,首都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王世强、卢文云等学者构建了学术研究网络。当前研究趋势反映了体医融合从“体医结合”到“体卫融合”的发展脉络,热点集中在“健康中国”、全民健身、运动处方、青少年和老年人等领域,体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深化。未来体卫融合将成为健康管理的核心,推动健康干预模式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转型,智能健康管理与虚拟仿真技术将在老年人和青少年健康中广泛应用,助力个性化健康管理,这一转型将提升个体和社区的健康水平,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 综述
  • 综述
    郭磊, 赵悦彤, 田勇, 常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动损伤预测是运动科学与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传统方法因依赖单一数据源和主观判断存在显著局限性,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多源数据,学习到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运动损伤风险模式。本文在回顾近年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探讨了多源数据融合与人工智能技术在运动损伤预测中的应用,归纳总结其中的共性实施流程,包括多源数据获取及预处理、特征提取与融合、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这三个主要步骤,并分别介绍每个步骤的常用方法。另外,通过专门运动项目中的实际研究情况,展现利用该项技术进行损伤预测的较高准确性和重要的应用价值。最后,指出当前研究仍面临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样本规模较小、多源数据融合不够充分及实际应用转化率低等挑战。未来需推动数据标准化共享,深化跨学科合作以加速技术落地,为运动损伤预测与提前干预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 综述
    肇刚, 李梦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节内骨折通常伴随严重的功能障碍和关节不稳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方法常存在复位困难和固定不牢等问题。利用关节镜,医生能够在清晰的视野下进行精确复位与固定,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术后恢复效果。本文综述了关节镜在关节内骨折复位与固定中的应用,探讨其相较于传统方法的优势、适应证及相关技术细节,并分析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成果。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旨在促进关节内骨折的有效管理和患者功能的恢复。
  • 综述
    王丽媛, 马欣, 李静, 刘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骨折患者恢复肌力和功能的需要,对血流限制训练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患者提供一种替代高负荷训练的新方案。在PubMed、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血流限制训练应用于骨折的相关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病例报告。研究表明,血流限制训练在桡骨远端、踝关节及其他骨折类型的康复中展现出显著效果,能有效提升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血流限制训练能有效增强肌肉力量并促进骨折愈合,在临床实践中,建议选择40%~80%的肢体闭塞压力进行训练,以确保安全性和训练效果。
  • 消息
  • 消息
    2025, 1(3): 93-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消息
    2025, 1(3): 94-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2025, 1(3): 95-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