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选
    |
    基础及应用研究
  • 基础及应用研究
    曹莹瑜, 张伟旭, 魏伟, 李勇, 贺杰, 朱履刚, 唐亮, 王好锋, 常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根据军人身体运动功能评估(EMPF)结果指导新兵进行纠正性训练,并对运动表现提升及训练伤预防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对339名新兵进行EMPF测试,将参与测试人员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人员施行原训练计划,干预组人员除完成原训练计划外,对组内EMPF测试结果异常者进行为期8w的纠正性训练。8w后再次进行EMPF测试,评估两组的训练成绩及训练伤发生率。结果: 8w后,干预组EMPF总分(28.14±1.24)显著高于对照组(26.35±1.71)(P<0.05);干预组在蛇形跑及引体向上两个科目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干预组训练伤发生率(6.87%)显著低于对照组(14.90%)(P<0.05)。结论: EMPF量表可用于评估运动损伤风险,通过对EMPF测试异常者实施纠正性训练干预,可有效提高官兵的运动能力,改善动作模式中的薄弱环节,并降低运动损伤发生风险。
  • 临床及训练实践
  • 临床及训练实践
    杨露, 温艳飞, 柴良伟, 刘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CAI)康复策略,重点分析力量训练联合其他运动疗法对CAI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力量训练联合其他运动疗法对CAI患者进行干预的研究,并从肌肉激活、肌肉力量、姿势稳定性、踝关节不稳症状等方面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相比单一训练方案,力量训练联合其他运动疗法在缩短CAI患者腓骨肌反应时、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动态和静态姿势稳定性,改善自感踝关节不稳定等方面的表现更优。不同训练方案对CAI患者的改善效果存在差异。综上,力量训练联合其他运动疗法可以多方面改善CAI患者的肌肉激活、肌肉力量和姿势稳定性,从而增强神经肌肉控制功能,进而有效缓解CAI患者的不稳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 临床及训练实践
    谢健, 袁惠霞, 宋海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顺序逐渐复位”理念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科2022年1月~2024年3月收治的6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取数表法分组,对照组(n = 34)常规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试验组(n = 34)常规治疗联合运用“顺序逐渐复位”的运动损伤修复理念进行治疗。随诊1年,评价两组患者复位质量、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复位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骨折临床愈合”、“随诊1年”2个时点试验组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26.47%)(P<0.05)。结论: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采用“顺序逐渐复位”的运动损伤修复理念进行保守治疗,复位质量及腕关节功能优于常规治疗,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临床及训练实践
    魏兰兰, 侯丽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频肌骨超声在空降兵户外驻训环境中对训练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因长期高强度训练导致的训练伤(以膝关节损伤为例)患者40例(左右膝共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高频肌骨超声(观察组)、MRI(对照组)及关节镜检查(金标准),评估高频肌骨超声及MRI对膝关节病的诊断价值,对比它们的准确率、检出率、检查所需时间。结果: 滑膜炎、滑囊炎、肌腱病、肌腱损伤及撕裂准确率及检出率高频肌骨超声高于MRI,高频肌骨超声检查时间较MRI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炎高频肌骨超声检出率及准确率≈MRI;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高频肌骨超声检出率及准确率低于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肌骨超声及MRI对膝骨关节病均有较高诊断价值,高频肌骨超声可作为驻训特殊环境中训练伤的首选辅助诊断工具,为军事训练伤提供第一线诊疗帮助。
  • 临床及训练实践
    薛陆海, 郝艳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自编体育游戏“百变轮胎”(以下简称体育游戏)对8~10岁肥胖儿童注意力相关指标(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影响。方法: 以上海市某小学40名8~10岁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人,2组肥胖儿童的年龄、身高、体重以及BM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创编的体育游戏进行为期12w(3次/w,35min/次)干预,采用《青少年注意力测验》量表测评肥胖儿童的注意力,并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数据科学阐述体育游戏与注意力之间的关联。结果: 12w的体育游戏干预后,试验组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得分显著提高(P<0.05),注意稳定性得分则非常显著提高(P<0.01),而注意广度得分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注意转移得分显著提高(P<0.05),注意分配、注意广度和注意稳定性得分与试验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注意稳定性得分有显著提升(P<0.05),而注意分配、注意广度和注意转移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体育游戏与8~10岁肥胖儿童注意力联系紧密,对于改善肥胖儿童注意力水平有重要意义。
  • 临床及训练实践
    韩克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将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应用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护理中,观察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22年5月~2023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9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49例。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1)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2)术后两组患者的Cooney评分、MBI评分、背伸活动度、屈曲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Cooney评分、MBI评分、背伸活动度、屈曲活动度比对照组改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早期康复治疗应用在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患者的治疗中,可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和腕关节功能,值得推荐。
  • 临床及训练实践
    马宁, 董乐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8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TF)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2年9月~2024年6月收治的64例ITF患者,分为关节置换组和PFNA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 和功能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别分析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和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1)手术指标:PFNA组手术时间(92.82±8.14 min)、出血量(133.18±44.20 ml)和切口长度(6.85±1.12 cm)均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但PFNA组术后负重时间(4.27±0.52w)和隐性失血量(688.59±38.92ml)均显著高于关节置换组(P<0.05)。(2)功能评分:关节置换组术后1、3、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PFNA组(P>0.05),但1年后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3)并发症:关节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20%)显著低于PFNA组(44.1%,P<0.05)。(4)谵妄风险:手术方式和隐性失血量为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隐性失血量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7(P<0.05),具有显著诊断价值。结论: (1)PFNA在手术简便性和创伤性上占优势,而关节置换在早期功能恢复、减少谵妄及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2)隐性失血量是术后谵妄的重要预测指标,临床应重点关注;(3)对于骨质疏松严重且需早期下地活动的患者,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ITF的重要补充选择。
  • 临床及训练实践
    沈佳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运动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研究中参与的患者总数为150例,均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后,组内患者数量分别是75例。对照组实施的是常规护理,观察组为综合护理。以相关指标的对比和观察结果,明确不同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6个BASDAI评分问题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评价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综合护理的支持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运动功能、疼痛程度均显著改善,护理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
  • 综述
  • 综述
    冯茹, 杨辰, 孙晓乐, 戎科, 刘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体运动捕捉是运动科学中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目前可以通过人工识别、基于标记和无标记三种方法实现对人体运动的捕捉。人工识别技术耗时长且具有主观性,基于标记的运动捕捉技术影响人体运动且测试环境受限,而无标记运动捕捉方法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无标记运动捕捉方法起源于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该方法可从图像和视频中提取人体姿态,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轮廓提取、姿态识别和跟踪三个方面。目前已有大量公开数据库用于新的无标记运动捕捉方法的开发。现有的已发布的无标记运动捕捉系统较少,包括STAGE、Theia3D和FastMove等。已有部分研究将该方法用于运动科学和体育运动的动作技术分析中,但其获取的人体运动学参数可能尚不能满足运动科学研究的精度需求。相对于传统的运动捕捉方法,无标记运动捕捉方法更为便携且成本也更低,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运动科学研究中。
  • 综述
    王湘博, 彭成根, 刘松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体面临着脑血管功能退化和认知能力下降的重大挑战。有氧运动作为一种使用广泛、成本较低的改善脑血管状态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有着显著作用。本文综述了有氧运动对老年人脑血管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从海马体和前扣带皮层(ACC)、脑血管反应性(CVR)、脑血流量(CBF)、内皮细胞(EC)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能够增加海马体和ACC的脑血流灌注,改善CVR、增加CBF,提升脑内氧气及营养物质的供应,从而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活性。增强EC功能,促进BDNF的合成与释放,改善认知表现。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氧运动改善脑血管和认知功能背后的具体机制,进一步探讨不同运动类型、频率、强度以及个性化运动干预方案对老年人群的作用,为有氧运动改善老年人脑血管和认知功能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 综述
    字芬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在绝经后妇女群体中发病率高,已经成为影响绝经女性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女性绝经后激素代谢容易发生紊乱,打破骨代谢平衡,骨密度下降,加剧了骨质疏松的发生。本综述剖析了女性绝经后激素代谢紊乱情况,论证了体力活动干预在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早防治和体力活动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防治手段,可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参考与借鉴。
  • 综述
    宋洁琳, 钟雅诗, 袁明阳, 张新锐, 谢珍玲, 闫斌, 任东铭, 柳云恩, 李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冷等离子体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等离子体是一种室温电离气体,是除固体、液体、气体外第四种物质形态,目前,冷等离子体在医学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价值,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冷等离子体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已经成功地用于不同类型创面的治疗,为皮肤创面愈合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总之,对于创面愈合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冷等离子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减轻炎症反应、加速再上皮化,进而促进创面愈合,在创面修复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 讲座
  • 讲座
    张博轩, 周珂, 陶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在运动损伤预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人工智能的支持,人体运动数据的采集、复杂运动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智能化运动损伤预防模型的构建变得更加便捷,帮助研究人员更加精确地预测运动损伤。本文梳理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预防运动损伤的相关研究,系统分析了构建人工智能模型的一般流程,概括了运动损伤预防模型构建中各关键技术环节,评估了现有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的发展,构建数据共享平台,探索多模态方法的应用。
  • 消息
  • 消息
    2025, 1(2): 94-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